中国公信网2017年品牌报告
400-60-99315
  • 单位登录
  • 志愿者登录
  • 单位注册
  • 申请志愿者
  • 单位名称*
    单位联系人*
    单位电话*
    手机号码*
    验证码*
    行业分类*
    电子邮箱*
     
    已有公信网账号?立即登录
  •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业*
    手机号码*
    验证码*
    所在地*
    电子邮箱*
    说明*
     
    已有公信网账号?登录

信息公告

中国公信网2017年品牌报告

发布时间:2018-01-21

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201752日,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关于设立“品牌日”的请示》,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510日设立为“品牌日”,“品牌战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近年来已取得长足进步的企业将与沿线国家分享发展机遇与经验,有望出现一批世界级的品牌。国家战略提供了好的发展环境,真正做好要靠企业自身过硬,在制度、机制、产品上坚持创新,在企业公信力打造上不断提升,如此才能创造出经久不衰的品牌。

品牌、公信和发展三者之间的互依互存关系,越来越得到业界的关注和普遍认可。中国公信网作为准公益性公信评级评价的专业机构,立足公信角度,本着独立、客观、公正、权威的原则,2017年进行系列产品公信评级评价,并形成“中国公信网2017年品牌报告”。

依据大量消费者的调查及反馈以及科学严谨的权威评测数据,着重从公众的购买困惑、市场无处不在的品牌误导、以及肆意泛滥的添加剂问题等角度调查分析形成本报告。本报告希望引导公众正确的消费理念,同时帮助企业提升品牌影响力及产品品质,塑造企业公信力,使消费者能够分辨和选择到真正的好产品和好品牌。

一、品牌美誉度和公信力得到大幅提升

10多年前,知名品牌屈指可数,在国际地位更是十分萧条。比如,手机的热门品牌是诺基亚、MOTO和索爱,家用电器大部分是松下、西门子,化妆品是日本资生堂和法国的欧莱雅等等,这些欧美日韩品牌占据国内市场大片江山,并不断扩张。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如今国内各领域的品牌已经全面崛起,并在乃至全球经济的大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权威数据显示,全球十大智能手机品牌中有七个都是品牌,其中华为、OPPO、金立、小米、VIVO的身影都已经销往国外并受到欢迎。汽车品牌影响力不断跃升,旗下高端产品也相继涌现,让我们看到汽车品牌正涌动上攻的力量。海尔、海信、格力为代表的家电行业更是稳居世界前列,如今在全球拥有近8万名员工的格力,旗下子公司覆盖了从上游零部件生产到下游废弃产品回收的全产业链条,超过3亿的全球用户成了格力的铁粉

二、什么因素决定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品牌成绩的背后,更应该清醒地看到品牌的差距及发展中的问题。当下的,品牌营销随处可见,无处不在的“品牌营销”乱象制造出大量的营销泡沫。不论是铺天盖地的海量广告投放,还是花枝招展的各类宣传推广、明星代言,造就了消费者的认知疲劳,使之无从下手,扰乱了消费者的正确选择;而许多企业迷失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从本应注重研发、品质打造、公信力提升的长远发展核心,转而追求短期内销售额的冲击和眼前利益,把有限的投入全部压到广告宣传推广上。

购买商品的时候,什么是消费者最看重的?选择最有名气的?价格最贵的产品最好?相信明星的推荐?大量的广告是不是扰乱了消费者的思路?

中国公信网调查人员通过电话、网站消费投诉举报和超市现场问卷等方法,选择一天中早上8点到晚上9点的不同时间段,以及15-65岁不同消费人群进行随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主要表现为品牌知名度、产品性价比、明星代言、广告、价格高低等(如图1所示),为说明影响购买行为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本调查设定为单选项。



1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单选顶)


18.33%的消费者比较看重品牌知名度,名气大、知名度高、百年品牌、上市大品牌等决定着他们的眼球,在他们看来,这样的产品质量更可信、产品更好一些;受到明星代言、广告宣传、厂商宣传等影响的消费者非常高,会购买电视、网站或报纸上经常看见的广告品牌,对明星代言或广告宣传信以为真;认为价格越贵越好的消费者达到8.91%,“一分价钱一分货”认为是绝对真理;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产品说明书、产品各种标识或者接受某些专业机构数据的推荐,从而选择购买产品的消费者非常少,只占统计数据的2.26%,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一部分消费者认为说明书或标识太专业看不懂,也没有时间去研究,而一部分消费者说在某些产品上也找不到产品具体的详细介绍或者真正帮助消费者选择指导的资料,有的厂家对产品中的问题内容采取模糊的告之方法,让消费者很茫然,只能考虑相信各种广告推荐等。

三、品牌不一致,成分模糊标注

品牌标注是否一致、成分是否清晰如实标注是品牌和企业诚信第一关。

所谓品牌不一致,是指卖家出售的商品信息中,标题、属性、价格、商品描述或图片中的品牌等,存在和实际产品不一致、不匹配的情况。成分模糊标注是指产品构成成分标注不清晰,或者部分标注,关键成分小字标注等(如转基因)。在业内来看,品牌不一致、成分模糊标注是欺骗消费者、提升销售额比较初级的“玩法”,不过,由于其“效果”显著,有很多品牌乐此不疲。

品牌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产品功能或疗效描述与事实不一致、产品构成原料(材料)描述与事实不一致、添加物(剂)描述与事实不一致、品牌真假描述与事实不一致、价格描述与事实不一致、产品颜色描述与事实不一致、生产日期或保质期描述与事实不一致、售后保障描述与事实不一致等(如图2,由于品牌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描述不一致的情况,本调查设定为多选项。



产品品牌不一致的主要表现(可多选项)


药品和保健品行业品牌中功能或疗效描述不一致的现象最普遍;品牌真假描述不一致在淘宝、京东、唯品会等电商中比较明显,有消费者投诉商品宣传中说百分百真品,而买到手的是假货,说明网购打假力度有待加强,此外电商常常在产品标题、商品图片等地方出现描述与实物不一致的情形;添加物描述不一致在服装业表现突出,特别是有填充的羽绒服、毛衣等产品中;添加剂描述不一致是在酱油等调味品中出现的案例最多,走访家乐福、欧尚等多家超市,发现为数不少的产品包装上,添加剂的标注成分仅用笼统的“添加剂”或者“食品添加剂”一语带过,并没有标出其详细成分或添加剂名称,有的产品添加剂只是选择性的标注了少数几种,含转基因的产品,国家要求清晰标注(根据卫生部颁布的《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食品产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的,要在包装上标明转基因标识),但有的品牌采用小字标注在食品包装上的一个小角落,企图隐瞒消费者。火腿肠的产品中标明是“猪肉”、“牛肉”肠等,而许多产品用成本低的鸡肉代替牛肉或猪肉,产品成分表不标明或故意小字模糊标明。

四、价格陷阱多 大品牌不在少数

价格是否合理、是否透明诚实、打折促销是否落实到实处是品牌和企业诚信的第二关。

价格陷阱是指卖方利用传递商品价格打折信息和人们对涨价的不安情绪所投的诱饵,将消费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价格上来从而促使销售行为达成。中国公信网调查及反馈数据显示,不止中小品牌,大品牌或消费者认为值得依赖的品牌的价格陷阱也是不少。在中消协《2017年“双11”网络购物商品价格跟踪调查体验报告》中的统计,价格陷阱主要表现在:有的预售商品在预售期间定金随意改变,预售商品价格反而比1111日价格高;有的将“划线价格”解释为参考价、建议价或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等,以避免“虚构原价”相关法规的约束,给随意标注划线价格,误导消费留出余地;有的先涨价后降价、虚构“原价”,造成折扣力度大的假象,而实际并不比非活动期间价格低,甚至更高,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其报告显示:16家电商平台宣称参加“双11”促销活动的539款非预售商品中,不在1111日也能以“双11”价格或更低价格购买到促销商品的比例达到78.1%,在对129款预售商品价格行为调查体验中,发现4款商品存在涉嫌以“划线价”形式虚构“原价”,预售价格不如“双11”当天价格优惠,预售价格频繁变化,定金随意变动等价格问题。比如天猫平台的某款标称为“恒源祥”品牌针织衫1110日、1112日、1115日的划线价格均为508元,但1111日 划线价格调整为专柜价1280元。但专柜价说法仅在1111日的商品页面显示,并未连续出现,也未标明出处,消费者若只看到1111日当日价格,会因优惠力度大而被误导消费。由于“双11”最大的卖点在于“降价促销”,如此高比例的“虚假优惠”,让“双11”涉嫌变成了一场“价格欺诈秀”。

来自北京市发改委价监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11月,12358价格监管平台2017年共受理价格举报投诉13061件,同比上升近三成。在各项价格举报投诉与咨询案例中,商超消费与网购案例居于首位。比如中粮海优(北京)有限公司经营的购物网站“我买网”使用折扣券开展价格促销时,一款名为“初萃杂粮礼盒3200g(8袋装)”的商品,网站标明卡券专享零售价为110元,经查该商品此次促销活动的原价是88元,同期该商品正常售价为90元,VIP会员价为88元。也就是说,消费者在大促中使用卡券后的价格比原价还贵。此外,该网站经营的一款名为“中粮初萃压榨浓香花生油”的商品也被查出了此类问题。经分析,该行为构成价格违法行为。依据《价格法》第四十条等法规,北京市发改委对中粮海优(北京)有限公司做出警告和罚款5万元的行政处罚。

五、营销推广花枝招展,广告误导严重

营销广告的真实与否、是否存在误导等考验着企业的公信力,是企业诚信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企业诚信的第三关。广告轰炸在某种程度上的确会大大提高品牌的销售额,不过,虚假广告轰炸在极端情况也会导致品牌公信力的瞬间崩塌。

调查显示,目前市场上品牌的营销招数可以说是多种多样,有的品牌通过明星代言、综艺冠名、广告轰炸等,产品好坏放一边力求先混个耳熟、脸熟;有的品牌推出高价产品自抬身价,努力往大牌阵营里混,甚至冒充大牌也搞“饥饿”营销;有的品牌起个英文名字,给人远渡重洋到的感觉,摇身一变似名牌,现实商业环境中,“伪大牌”、“假品牌”等现象比比皆是,自然产品品质可想而知,对公众误导严重。

“喝王老吉延长寿命”一说近日因营销推广不实引发舆论关注。125日,广药集团官网发布消息,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在某活动上宣布,国家863计划研究结果表明,喝王老吉可延长寿命大约10%。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毒理所主任俊明之后对媒体称,利用大鼠做实验时,显示长期饮用王老吉等凉茶的大鼠,确实比没喝的生存率高,存活时间长。但不能说动物实验的结果,就等于人的结果,那样的话就说大了。近期莎普爱思正在经历上市以来最大的“信任”危机,该公司生产的郎平代言的一年卖出7.5亿的莎普爱思滴眼液涉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患者耽误就医,无论是药品有效性、还是广告合规性都正在遭受着消费者、病人和专业医生等各界全方位的质疑。2017年12月4日,莎普爱思开盘后股价一度跌停,总市值缩水近2亿元。126日,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督促企业尽快启动临床有效性试验,128日,上证所和浙江证监局同时再向莎普爱思抛出疑问,莎普爱思自126日起停牌。据了解,莎普爱思所属公司2016年共花费2.6亿元投入广告,占总营业收入20%以上。保健品、医药行业一直是虚假广告的重灾区,除了莎普爱思,多家医药上市公司均曾被曝涉嫌虚假宣传。2007年至今,曾涉嫌虚假广告宣传的上市公司包括爱尔眼科、沃华医药、交大昂立、东宝生物、九典制药、通化金马、莎普爱思、东阿阿胶、汤臣倍健9家医疗、药企或保健品上市公司。7月,国家工商总局官网曝光刘洪滨、李炽明及高振宗等3名“电视神医”。

许多广告为了争取消费者注意和购买,严重夸大产品功效,做出许多不符合实际的利益承诺。广告理应负有培育理性消费和合理消费结构的责任,而某些广告却适得其反,混淆消费者的认识,误导消费行为,实质上是对消费者心理弱点的把握与利用,如利用不当或策略缺少灵活性,必然招至消费者的反感和不信任,因此失败的危险性也很大。企业之所以重广告、轻研发,很大原因是因为短视,追求广告对营销的即刻刺激。

六、添加剂名类繁多,使用肆意泛滥

有媒体曾报道一名48岁男子,因为工作忙碌三餐都吃泡面连续几年,结果罹患高血压,3个月后并发中风猝死。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公共卫生专业博士表示,这个案例折射出长期吃方便面的三大危害:高盐、添加剂累积、营养不良。添加剂特别是食品添加剂问题近些年随着一起又一起曝光的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安全事件,拨动着消费者敏感的神经,添加剂是否违规使用等可以说是品牌的良心,是企业诚信的第四关。

2017年1128日,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官网披露了一则总局办公厅关于西牧乳业食品安全生产规范体系检查情况的函。函中提到,西牧乳业因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使用了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添加剂遭石河子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罚没约1631万元。深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4月组织对深圳市餐饮服务环节小吃店的成品与原料(小麦粉、米面制品、食用油、调味料、肉制品、饮料、糕点以及其他餐饮成品与原料)进行专项抽检,抽检美食街小吃经营主体55家,抽检主要针对深圳市名气较大的美食街小吃,发现部分种类产品添加剂超标,说明有的生产企业存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77月发布的2016年度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显示,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占不合格样品的33.6%。据业内人士介绍,食品生产经营者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规添加,是诱发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不当使用甚为担忧;另一方面,消费者对食品口感的追求又直接刺激着企业使用甚至不当使用添加剂。



3 公众最关注的含添加剂的食品(可多选项)


哪些食品的添加剂问题最引起消费者的关注或者是最让消费者担心的?经过调查,平时百姓最常用的酱油等调味品、方便面、火腿肠等加工肉类熟食、腊肉泡菜等腌制食品,深受孩子们喜欢并经常食用的饮料、果冻、奶茶、冰淇淋等,以及许多消费者深爱的果脯蜜饯等零食类产品关注度最高(如图3)。

经过调查了解,有如下食品含有的添加剂问题得到消费者的关注较多:
         1、酱油等

添加剂:增味剂、着色剂、防腐剂等30多种添加剂

危险指数:★★★★★

长期食用后果:“焦糖色”、“柠檬黄”、“日落黄”都属人工合成色素,是酱油中常用的着色剂,卫生执法人员介绍,人如果长期或一次性大量食用柠檬黄日落黄等色素含量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引起过敏、腹泻等症状,当摄入量过大,超过肝脏负荷时,会在体内蓄积,对肾脏、肝脏产生一定伤害。苯甲酸及苯甲酸钠等是酱油中常用的防腐剂,长期饮用会引起人慢性苯中毒。慢性苯中毒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比如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乏力等;同时,病人还会出现白细胞减少,严重的还会造成再生障碍性贫血。

方           2、方便面等

添加剂:一包方便面最多可有20多种食品添加剂,常见的有谷氨酸钠、焦糖色、柠檬酸、特丁基对苯二酚等,另外方便面是高盐食品。

危险指数:★★★★☆

长期食用后果:长期食用(特别是儿童)会造成消化功能下降,神经系统紊乱,抵抗力和免疫力低下,影响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功能不好等负面作用。

饮           3、饮料等

添加剂:酸味剂(柠檬酸、乳酸等)、甜味剂(白糖、阿斯巴甜、甜蜜素等)、人工色素、浓缩果汁、增稠剂(CMC、黄原胶、果胶等)、乳化剂(单甘脂等)等

危险指数:★★★★☆

长期食用后果:饮料中添加的增味剂以及有机酸等对人的牙齿有很强的腐蚀作用,会损害牙齿表面的保护层牙釉质,牙釉质受到损害,就会出现酸疼等症状,还会引发牙髓疾病。饮料中添加的甜味剂过量还会引起肥胖,从而促进糖尿病发生等风险。饮料中添加的人工色素、防腐剂等过量进入人体会造成对肾脏的伤害,增加患上肾结石的风险。

火          4、火腿肠等加工肉类食品

         添加剂:肉制品加工中经常使用的添加剂包括发色剂、发色助剂、着色剂、防腐剂、抗氧化剂、品质改良剂等。

危险指数:★★★★☆  

长期食用后果:肉制品加工中常用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发色剂具有一定毒性,会导致组织缺氧,且亚硝酸可与胺类物质生成强致癌物亚硝胺。一些不法商贩为了保持肉类等长时间不腐坏,用福尔马林(甲醛的水溶夜)浸泡,长期食用这样的肉类加工出来的熟食轻者呼吸系统受损,重者致癌等。

腊           5、腊肉、咸菜、泡菜等腌制食品

添加剂:亚硝酸钠、山梨酸钾、谷氨酸钠、香辛料等

危险指数:★★★★☆  

长期食用后果:亚硝酸钠可能在体内生成致癌物亚硝胺

奶          6、 奶茶、冰激凌、蛋糕等

添加剂:奶精、人造黄油、人造奶油、人工香精、增稠剂、人工合成色素等

危险指数:★★★★☆

长期食用后果:奶精、人造黄油、人造奶油等主要成分是氢化植物油,是一种反式脂肪酸,经了解人造奶油成本不到天然奶油的十分之一,商家为节约成本等原因用于奶茶、蛋糕、冰激凌生产中。根据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反式脂肪酸能使有效防止心脏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胆固醇(HDL)的含量下降;反式脂肪酸不容易被人体消化,容易在腹部积累,导致肥胖;反式脂肪酸对可以促进人类记忆力的一种胆固醇具有抵制作用,青壮年时期饮食习惯不好的人,老年时患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的比例更大。过量使用人工色素会加速孩子体内锌元素的流失,流失的结果就是多动症、情绪烦躁、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迟缓、异食癖(孩子会吃土之类的东西),成年男性则会产生生殖障碍。其中有的人工色素,国外规定不能用于食品。

果          7、果冻等

添加剂:卡拉胶等凝固剂、人工色素、山梨酸钾、柠檬酸等

危险指数:★★★☆☆

长期食用后果:晶莹剔透的果冻总能吸引馋嘴的小朋友,现在市面上的果冻都做得很好看,五颜六色的,这些并不是有水果的果汁构成,更多的是采用凝固剂、人工色素等来调制的。长期食用的话对身体最大的损伤就是造成肾脏的负担,肾脏的排泄代谢功能会降低,这样就会影响整个身体的新陈代谢,特别对青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有影响的。

果          8、果脯蜜饯等

添加剂:甜味剂、酸味调节剂(柠檬酸和苹果酸)、着色剂(胭脂红和苋菜红等)、防腐剂、食用香料、人工色素、漂白剂(硫化物)等

危险指数:★★★☆☆

长期食用后果:二氧化硫可与血中硫胺素结合,长期可致脑、肝、脾等退行性变性。苋菜红为红棕色至暗红色粉末或颗粒,它在胃肠道还原物为亚胺类致癌物。柠檬黄为橙黄色粉末或颗粒,其主要问题是致敏性,过敏症状包括风疹、哮喘和血管浮肿等。

口          9、口香糖等

添加剂:口香糖24种成分中几乎都是添加剂,如增稠剂(阿拉伯胶、明胶、黄原胶等),酸味剂(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等),着色剂(姜黄素、二氧化钛、亮蓝等),人造甜味剂(阿斯巴甜等),食用香精等。

危险指数:★★★☆☆

长期食用后果: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列出的92种阿斯巴甜的副作用,包括丧失记忆、偏头痛、生殖系统失调、体重增加、婴儿出生缺陷、糖尿病等在内。过多的山梨糖醇会引起腹泻等。

另外调查中,除了食品行业,化妆品、建材、家具等行业都是添加剂误用或滥用比较严重的领域。化妆品中最常见的添加剂有荧光增白剂、激素、防腐剂(尼泊金酯、甲醛释放体、MIT激)等,如糖皮质激素本来是皮肤科的三大里程碑式的药物,拯救了红斑狼疮,皮肌炎等疾病患者,还有效控制了湿疹、皮炎的发作,但激素到了化妆品原料商手中,就变成了“美白素”,以及 “童颜神器”、“特效嫩肤”等神乎其神的特效面膜。长期外用激素可能会出现许多皮肤问题,如发红、发烫、发痒,色素减褪或色素沉着,痤疮样皮炎等。荧光剂可以吸收自然光中的紫外光,敷完面膜后,使肌肤看上去更加光亮、整洁、美白。荧光增白剂一旦进入人体就不容易分解,毒性会在肝脏或其他主要脏器中积累,构成潜在的致癌风险。建材、家具行业最引起消费者关注和恐慌的添加剂是甲醛,甲醛大量存在于家具等用于粘合的胶水中,促进凝固作用。甲醛是有害气体,过量吸入会造成对呼吸道的严重刺激,皮肤直接接触甲醛可引起皮炎,经常吸入甲醛人能引起慢性中毒。甲醛的挥发是个缓慢的过程,长的可以达到10几年。媒体曾有报道全家搬入新装修的家中而引起甲醛中毒或白血病的案例。

    七、大品牌≠高质量,价格高≠品质高,高知名度≠好产品

知名品牌、大品牌的商品等于高质量吗? “一分价钱一分货”真的是真理吗?中国公信网在系列产品评价中的专业检测数据给出的答案是“不等于“,或者不能绝对的划等号。

以生活电器为例,接受调查的很大一部分的消费者说生活中一般会购买知名品牌的家电,因为他们觉得有保障,那种不是很知名的企业生产出来的,或还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的产品,他们望而退却。这在某些程度上可能是对的,不过还有部分事实真相可能消费者不清楚:事实上为数不少的知名品牌的商家会各地收购技术性的小厂家、小公司,然后把对方的产品包装一下,换换外壳,贴上商标,再重新推荐给消费者。这样的贴牌产品在很多行业还不少,甚至本应该对质量品质有更高要求的食品行业中也存在,调查很多超市销售的百姓耳熟能详的“大品牌”大米、食用油等,其产品没有固定生产基地,好多是每年从不同产地随机收购的原料经过加工贴牌而成,其产品质量稳定性值得质疑。

2017年受到国家质监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通告的大品牌、高知名度品牌很多。818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通告,标示为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有限责任公司等9家企业生产的中药饮片登上质量“黑榜”。815日,国家食药监局公告,发现京东超市、天猫“三只松鼠”网店和深圳沃尔玛门店售出的三种食品质量不合格,其中“三只松鼠”开心果霉菌超标 1.8 倍,被责令回收产品。

进口品牌近些年受到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追捧,尤其是化妆品及婴幼儿奶粉等品牌产品,其背后的真像是什么呢?答案是迷信国外进口品牌也不可取。729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20176月未予准入的食品化妆品信息》,检出质量安全项目不合格的食品620批、化妆品153批。其中,资生堂多款产品被拒入境。12月初,钛格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向国家质检总局提交召回计划,从1211日起召回部分进口虎牌IH电饭煲,这批产品原产国为日本,大陆地区受影响的产品数量共计29245台,召回范围内的IH电饭煲主要存在以下缺陷:如果电源线的固定装置破损或从主体脱落,电源线受到强大外力拉扯时,会使接地导线绷紧并导致接地端子脱落,接地保护失效,可能发生触电风险。

品牌知名度越高的产品质量不一定就越好,还有一个原因是在消费者大脑中的品牌知名度通常是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大力度的促销活动来让消费者记得这个品牌的,这只是消费者认为的“知名品牌”,所以这正是消费者在选择一个品牌时所走入的误区,也正是这些导致消费者要花更多钱但不一定能买到一款货真价实的产品。走出“式品牌”的陷阱,消费者应当由“品牌高于产品”慢慢转化为“重产品甚于重品牌”;从重视价格的阶级分层转向注重产品质量和体验性价比的分层,避免陷入“傍品牌”的消费中。

八、全社会共同营造正确消费理念及消费氛围

1、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

添加剂等问题为什么就禁止不了呢? 调查显示,这很大程度是由于我们的观念在起着顽固的作用。食品添加剂本来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是现代食品工业的基础,但是由于人们错误的观念和一些商家的唯利是图,目前的添加剂使用已经达到泛滥成灾的地步。比如很多添加剂只是为了提高味觉,或提升食物外观品质感,根本没有必要使用,但是人们喜欢更香的包子,喜欢颜色更艳丽的冰淇淋,喜欢更白的面粉,所以各种各样的添加剂就有了用武之地。以美色和美味作为标准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传统方法,超市中的苹果干、梨干如果是褐色,就少人问津,转而购买那些洁白或淡黄色的产品,殊不知,火腿香肠掰起来有韧性,咬起来很劲道,这都是食品添加剂中的磷酸盐的“魔力”。我们真的需要这些额外的东西吗?答案显然不是。要解决食品添加剂使用泛滥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更新人们的观念,提倡一些如“去功能化”、化繁为简、低碳减排、有机绿色等健康的生活理念,从而彻底拒绝多余的添加剂。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不断提高,从化妆品到食品,从建材到家具等领域都已逐步引入了“无添加”的概念,研发“无添加”产品,甚至一向以色彩绚丽作为卖点的涂料产品都加入其中,比如某些品牌 “无添加”系列墙面漆采用了“无添加净化科技”,在产品配方和生产过程中不人为添加甲醛、苯及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以达到层层净化的效果。“无添加”的理念有助于人们打造更加健康的生活,大米不一定要白得抢眼的,不吃颜色更鲜艳的肉,不吃看上去更白的馒头,不吃更香的包子,不吃回味无穷、吃了还想吃的“罂粟”火锅,冰淇淋更不必搞得五颜六色,亲近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不人为改变食物的本来面目,将产品回归本真,打造“无添加”的生活环境。

2、企业发展要注重公信力的培养

如果品牌与质量不成正比关系的话,为什么绝大部分消费者对大品牌的产品质量放心而对非大牌(消费者有称杂牌)产品的质量不信任?消费者为什么会将质量和品牌知名度联系起来呢?最重要是因为消费者对国内的产品缺少“信任”所造成的,这种产品的“诚信危机”却是企业自己不诚信造成的,假冒伪劣产品对国内的消费者伤害得太深了。消费者本来就没有足够的产品识别能力,所以只能凭直觉认为“大品牌”不会生产伪劣产品,即使买到“大品牌”的产品有质量问题,也在利益上能得到保障。有句老话“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能很贴切地描写出目前消费者的消费心态:买了杂牌的产品连人都找不到,买了大品牌的产品才放心。

有的企业认为,只要肯花大价钱进行广告轰炸,就一定可以“炸”出强势品牌。不可否认,大把烧钱会在短时间内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但如此短时间轰炸出的知名品牌,未必能够让企业创造出强势品牌,许多企业的惨痛教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一个强势品牌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高知名度、品牌内涵优势和顾客高忠诚度。缺少任何一个条件,我们都很难说这个品牌是强势品牌。从“杂牌”成为消费者心中的“大牌”,根本上还是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信得过的企业公信力。

3、媒体正确引导,而不是“给钱宣传,利益至上”

在企业品牌打造和消费者正确消费理念形成中不得不提媒体的作用。广告及其他借由媒体的营销表现方式对人们消费观念的形成和改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传播发布者的信息,是连接消费者和销售商的平台和媒介,通过广告刺激消费者进行物价交换,同时融入消费理念。

目前的许多媒体,包括一些主流媒体,对娱乐、社会民生关注较多,但是对于企业品牌、产经等宣传较少,对品牌广告追求利益至上,给钱就上,对不合格的产品不审核、不把关,没有基本的底线,这是消费者不能买到好产品或没有形成正确消费理念的一个重要原因。

九、如何选到心仪的“好产品”

什么才是“好产品“呢?以食品为例,中国公信网对“好产品”的定义,简单地说:对人体最好(品质好、营养好)、无有害物质、无添加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实际上,不是顶级知名的商品可能更值得购买,比如在中国公信网“2017年食醋品牌全行业评价“中,陈世家五粮老陈醋等经过综合评定,产品无添加剂、无污染物,各项有益指标均达到行业前列,公信评级等也位于行业前茅,获得中国公信网公信品牌,这些企业正在靠自己努力做大品牌,正在往更高的层次努力,丝毫不敢放松,对于质量方面严格把控,价格也是和质量成正比,恰恰才是性价比最高的最值得消费者购买的好产品。

选择商品时,消费者学会看产品标签,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直观,以某食醋产品为例举例说明,希望消费者以后要学会并养成看产品标签的好习惯。



4   某食醋品牌1标签



5   某食醋品牌2标签


我们看下这来两个醋的产品标签:

1)看瓶子上有无“纯粮”酿造字样,品牌1有“纯粮”字样,而品牌2没有,所以品牌1的产品占了优势;

2)看配料表。品牌1中没有添加剂;而品牌2有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三氯蔗糖,相对来说,我们选择没有添加剂或者添加剂少的比较好,所以品牌1的产品占优势;

3)看总酸度。品牌1的总酸度是≥5g/ 100ml;品牌2总酸度是≥3.5g/ 100ml。对酿造醋来说,数字高的好,所以品牌1的产品占了优势。

上述三条,品牌1的产品品质胜出,更值得购买。


综上所述:近年来品牌的美誉度和公信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2017年品牌的整体情况,从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决定因素入手,阐述了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一些误区。造成这些购买误区,有消费者本身消费理念问题,还有媒体误导问题,更大程度上是目前部分品牌公信出现了很大问题。研究概括了企业和品牌诚信的四大关,包括:品牌标注是否一致、成分是否清晰如实标注;价格是否合理、是否透明诚实、打折促销是否落实到实处;营销广告的真实与否,是否误导等;添加剂是否违规使用等。

通过分析,相信消费者对挑选及购买产品的方法有了新的理解,我们不是不支持消费者去买“知名”品牌的产品,只是在买的时候要多方面考虑,消费者购买的是实用性,不是一个品牌文化,也不是一个名气,也不是一个高价,也不是广告最多,而是要正确消费。希望消费者不要再去配合品质低但价格高的产品厂家来欺骗自己了,理性选择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好产品和好品牌。




中国公信网

2018年 121

了解我们
机构简介
帮助中心
业务合作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主要栏目
公信评级
投诉举报
品牌评价
公信关注
信息公告
相关法规
主要业务
公信评级
公信评价
公信研究
品牌服务
咨询鉴定
委托服务

业务电话

400-60-99315

©2007-2021  中国公信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16635号